這世上有一種人,他們幾乎將學習當作一生的樂趣和使命——比如于建平;這世上還有一種人,聽他們敘述過往的成長史,他們會不斷地感恩方方面面的人,似乎這世界就沒有任何對不起他的人和事——比如于建平。
他獲得了一個中專文憑,兩個大專文憑,一個本科文憑,一個碩士研究生文憑,一個博士研究生文憑。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,在他的行業(yè)領域,他已經站在地球的某個制高點。俯視這旋轉的地球,他的觸角,觸及了中東、歐洲、美洲,然而他沒有停息的意思,至今仍保持著“跑步”的態(tài)勢——這里的“跑步”,其實不單單是一個比喻:你看那機場候機廳的小跑者,邊跑邊背誦外語單詞。
在候機廳邊跑邊背單詞的習慣,他已經保持了幾十年。
鄉(xiāng)村草根到上?!傲魧W”,打開了眼界
出生在金壇長蕩湖邊一個叫社頭鎮(zhèn)的小伙子,16歲之前的世界,仿佛被一層薄紗籠罩著。金壇市區(qū),是他所能觸及的最遠邊界,總共去過4次。其中3次,是懷揣著對數學的熱愛與憧憬,前往金壇的華羅庚中學,參加數學錦標賽的挑戰(zhàn)。而另一次,則是決定他命運的中考。
16歲那年,他考上了既轉戶口又包分配、分數線高于重點高中的常州輕工業(yè)學校(常州工業(yè)職業(yè)技術學院前身),成為了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(yè)911班中的一員。從那一刻起,他的人生軌跡便與常州有了淵源,學習、工作、成家、立業(yè),一系列人生大事在這座陌生而又充滿機遇的城市徐徐展開。
4年的中專生活轉瞬即逝,但學校老師嚴謹的治學態(tài)度讓他記憶深刻,師生一起每天晨跑的經歷也使他養(yǎng)成了終身跑步的習慣。中專最后一年,學校安排模具專業(yè)的學生前往上海第二輕工機械學校進行實踐培訓。這一難得的機會,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,為他打開了一扇了解全新世界的大門。
那時,日本有個中日合作的培訓項目落地上海,那里的設備十分先進,閃耀著科技的光芒。授課老師用流利的日語傳授知識,旁邊還有專業(yè)的翻譯同步講解。這種授課模式讓于建平感到十分新奇,而他們住宿的賓館里的馬桶,居然水一沖就干干凈凈!水龍頭用手輕輕觸碰,清澈的水流便潺潺而出!于建平睜大了眼睛觀察著這一切,如夢非夢。
他用毛筆寫上“海納百川”四個字
深知機會來之不易,于建平仿佛一塊干涸的海綿,盡情地汲取著知識的養(yǎng)分。班級同學也都鉚足了勁,鉗工實訓中一雙雙手被磨出了水泡,也沒人喊苦喊累。學校領導和老師定期來慰問,聲聲囑托,在于建平心頭泛起漣漪。
在上海的這段時光,不僅讓他目睹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,更讓他在心底種下了一顆渴望成長、渴望探索更廣闊天地的種子。
工作后,于建平有幸前往德國寶馬汽車公司參觀學習。車間里干凈整潔,兩位工程師談笑風生,輕松操控著整個車間的生產線。這一幕,猶如一道閃電,在他心中劃過,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。這一幕,又讓他聯(lián)想起16歲那年初到常州,用驚奇的眼光看著凌家塘附近的那座高架橋:橋下居然沒有河流——這世界,太奇妙。
“見多才能識廣,眼界太重要了?!彼f。
“忽登最高塔,眼界窮大千?!碑斈晏K軾站在歷史的高塔上,眼界穿透千年云煙,將吳越的興衰、太湖的浩渺盡收眼底。于建平則在一次次開闊眼界中,不斷增加著人生的高度與廣度。
“有個小工人會畫圖紙”
畢業(yè)后,于建平進入了一家新加坡與德國合資的企業(yè)。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他從事了22年的工作。在那里,他從基層的技術工人做起,腳踏實地、堅定前行。而他前行的每一步,都有貴人的扶持與幫助,這些善意如同點點星光,照亮了他的人生之路。
一次,車間里有個冷沖的模具出現(xiàn)了故障,其中一個零件結構損壞,急需更換。于建平的師傅對著工人們描述了許久,可工人們依然一頭霧水,不得要領。于建平仔細聆聽師傅的描述后,迅速在腦海中構建出零件的形狀和結構,隨后他拿起紙筆,按照師傅的意圖,繪制了一張冷壓成型的刀片圖。這張圖紙線條清晰、標注準確,工人們拿到圖紙后,瞬間恍然大悟,很快便按照圖紙成功地制作出了零件。
“有個小工人會畫圖紙!”大家驚訝地傳播著這一個消息。當年的質量經理盧文曉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會畫圖紙的小工人,將他推薦給了管理層。就這樣,因為這張圖紙,于建平迎來了職業(yè)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轉折,他從一名普通的車間工人,晉升為技術員。
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。其實早在工作之初,于建平就憑借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善于思考的頭腦,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問題:師傅們在傳授經驗時,單純依靠口頭講解和動手演示,往往難以讓工人們完全理解。若是能有一張清晰明了的圖紙作為參考,工作效率和質量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。這些構想,早已為于建平畫圖紙埋下了伏筆,也為他進入管理層奠定了基礎。
由于工作需要,于建平每月都要前往歐洲洽談業(yè)務。在與國外客戶和合作伙伴交流的過程中,語言障礙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。懂技術的同事,往往不擅長英語交流,每次都需要帶著翻譯。這不僅增加了溝通成本,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效率。
見證于建平求學之路的畢業(yè)證書
面對這一困境,于建平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嚴格的學習計劃:每天雷打不動地學習1.5小時英語。剛起步時,那些生僻的單詞、復雜的語法,如同一只只兇猛的攔路虎。他每天早起晚睡,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時間背誦單詞、練習聽力、鉆研語法。三個月后,奇跡發(fā)生了。于建平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能聽懂一些日常英語對話了,也能與外國人進行簡單的交流了。這一突破,讓他看到了希望,他抓住一切時機學習英語,甚至在機場候機時,他也會背誦單詞、看英語書籍。
他還閱讀英文原著。許多單詞晦澀難懂,句子結構復雜,他用一種看似“笨”卻十分有效的方法,硬逼著自己去攻克這些難題。遇到不懂的單詞,他就立即查閱字典,記錄下來,反復學習記憶。
就這樣,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和努力,他不僅能用英語流利地與人交流,還成功掌握了西班牙語、法語、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。與國外客戶和合作伙伴的“無障礙”交流,讓他在工作中如魚得水。外國客戶對這個既懂技術又能講一口流利外語的中國小伙格外尊重。
之后的日子里,于建平的學習生涯和職業(yè)生涯如同兩條并行的鐵軌,相輔相成。中專畢業(yè)后憑借自身努力獲得大專文憑和本科文憑;獲得碩士研究生文憑后,他憑借出色的表現(xiàn),升職為總監(jiān);當他成功獲得博士研究生文憑時,又順利升職為總經理,一步步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價值。
“厚積”22年,在6年中“勃發(fā)”
在于建平的辦公桌上,有一本記載于家著名人物勵志故事的書籍,其中編撰《四庫全書》的清朝文華殿大學士、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是于建平最敬佩的人。也許是家族傳承,于敏中的智慧、韌勁,成了于建平承繼的品德。
他在外資企業(yè)工作22年,如同一位探險家,在企業(yè)的各個領域中探索最佳前行方案。他做過技術工作,用扎實的專業(yè)知識為企業(yè)的產品質量保駕護航;干過銷售,憑借出色的溝通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,為企業(yè)開拓出廣闊的市場空間;做過運營,精心打理企業(yè)的各項事務,確保企業(yè)的高效運轉。
然而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于建平漸漸感到自己在企業(yè)中遇到了發(fā)展瓶頸。盡管已經做到了總監(jiān)、總經理的高位,成為了許多人眼中成功的典范,但他內心深處卻始終懷揣著更大的夢想和抱負。他深知,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,若想實現(xiàn)更大的突破,就必須勇敢地邁出舒適區(qū),去嘗試新的領域。
2017年,于建平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:辭職創(chuàng)業(yè)。新能源產業(yè)是他起跑的新賽道。他將企業(yè)命名為“暉朗”,寓意太陽永遠光芒四射。他希望自己的企業(yè)如同太陽一般,在新能源領域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比如,研究制造能在-40℃到85℃的寬溫環(huán)境中應用,25年不老化、不易變形并且還防水,甚至可以在家里遠程監(jiān)控、遠程關閉屋頂上的光伏設備,他成功了。數月后,全球首張IEC新標證書成為他們攻關克難的見證。
以2500萬創(chuàng)業(yè)基金起步,創(chuàng)業(yè)6年,于建平不僅擁有了總部在常州的總公司,還在鹽城、義烏和土耳其等光伏行業(yè)聚集地區(qū)建立了生產基地。其間,聽聞老東家的經營之路逐漸陷入僵局,他還把老東家的設備與人員悉數整合進自己的企業(yè),讓昔日的核心高管層繼續(xù)跟著自己干??粗@些高管們,于建平總會回憶起一起奮斗的青蔥歲月。
管理公司,于建平是有一套標準的,也是有原則的。但他更希望用情懷來滋養(yǎng)員工,用行動來影響員工。
于建平對讀書情有獨鐘,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讀書。在他心中,《管理的實踐》一書堪稱管理類書籍中的經典之作,他對這本書愛不釋手,就連出差時,也總是隨身攜帶中英文版,一有空閑時間,便會沉浸在書的世界中,汲取知識的養(yǎng)分。
在他的影響和積極倡導下,公司員工也會利用閑暇時間多讀書、多看報,持續(xù)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(yǎng)。公司每月精心組織讀書交流會,大家齊聚一堂推薦好書,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。員工們相互學習、相互啟發(fā),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。
滿墻的“馬拉松”獎牌
于建平的人生,始終“學習在路上,運動在路上”。
跑步的習慣,始于中專時期每日晨跑后蓋下的一枚枚圖章。三十余載時光流轉,這份堅持從未間斷。他的朋友圈展示著城市晨霧里、暮色中的路線圖,勾勒著他奔跑的足跡。有他摯愛的居住地常州,也有他出差的某個城市。這些由運動軟件生成的路線圖、軌跡圖,是他丈量世界的獨特印記。特殊的日子,他也用軌跡圖深情告白:國慶節(jié),奔跑軌跡是地圖上繪制的一顆熾熱的心;520,是他用腳步丈量出的13.14km的數字密碼。
“馬拉松”則是他與“運動”的另一種跨越山海的約定。走進他的辦公室,一面用“馬拉松”獎牌堆砌起來的榮譽墻熠熠生輝。有的獎牌如齒輪,鐫刻著工業(yè)城市的機械韻律,有的則鑲嵌著異域風情的圖騰。
他對奔跑的執(zhí)念,悄然感染著身邊越來越多的人。企業(yè)員工成了賽道上的戰(zhàn)友,家中的少年也穿上跑鞋與他同行。賽場上,一個默契的眼神,便勝過千言萬語。他們在彼此的鼓勵里并肩向前,在不斷突破的征程中,重塑更好的自己。
被高德地圖封為“鐵錠王”
高德地圖為于建平的2024年做了一份詳細的總結:在這一年里,他出行323天,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,穿梭于世界各地;去過73個城市,領略了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;導航449次,搜索422次,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;歷程15425公里,飛行里程89182公里,飛行時長117小時57分鐘,出行總時長123小時27分鐘,候機時長27小時56分鐘。他的這份忙碌與堅持,被高德地圖封為“鐵錠王”。這一稱號,亦是他拼搏人生的最好見證。
常言道“厚積而薄發(fā)”,于建平“厚積”22年,在創(chuàng)業(yè)的6年中“薄發(fā)”了——不,這不是“薄發(fā)”,是“勃發(fā)”。
他周圍的空氣中都彌漫著“感恩”
“1995.5.22-2025.5.22,三十年職場路,一半是汗水,一半是星光,寫滿了感恩感動的故事。感謝每一段經歷,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,致敬三十年來遇見的各位朋友,是你們讓我變得更加美好。”這是近日于建平發(fā)表在朋友圈的感言。
年逾五十,一個人在辦公室時,于建平總愛摩挲著那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和一些老物件。1995年入職時的工牌他還保留著,與2025年的榮譽證書并置在辦公室櫥窗里,像兩枚跨越時空的書簽。
“劉老師是我的恩師,也是第一個逼著我背誦《英語900句》的人?!倍嗄陙恚诮ㄆ绞冀K銘記著中專時的班主任劉建明老師。劉老師不僅對每一位學生都關懷備至,清楚地記得每一位學生的名字,更是逼著全班同學背誦《英語900句》的人。劉老師從單詞拼寫的錙銖必較,到每日英語誦讀的反復嘮叨,每一處細節(jié)的苛求,都為于建平構筑起穩(wěn)固的英語基石。這份深厚的積累,成為他日后在工作中克服語言障礙和披荊斬棘的利刃,無論是跨國商務談判,還是海外項目推進,都能輕松跨越語言障礙,在工作舞臺上綻放光彩。
向當年的班主任劉建明匯報成績
他還感恩18歲那年,王榮成校長不辭辛勞親自到上海的培訓學校去看望大家,校長“學好技能,增長見識,開闊眼界”的諄諄教誨,既像種子種到他心底,又像雨露,到今天還滋潤著他,激勵著他“心懷匠心、追求卓越”,成為他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。
當年的質量經理、伯樂盧文曉也是他感恩的對象,是盧經理發(fā)現(xiàn)了他的潛能,給予他機會,帶著他一步步成長,在他的職業(yè)發(fā)展道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他更感恩國家,國家對光伏行業(yè)的大力扶持政策,讓他在新能源領域中大展宏圖。
采訪時,“感恩”二字串起他30年的流光碎影。談及父母,他的眼眶泛起薄霧:“他們用粗糙的手,為我筑起了最溫暖的巢?!闭f起妻子兒女,他嘴角含笑,那些關于妻子賢惠持家、兒女聰慧可愛的點滴,化作心底最柔軟的幸福漫溢開來;聊到并肩作戰(zhàn)的伙伴,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那些通宵達旦的夜晚,大家為一個技術難題爭得面紅耳赤的場景浮現(xiàn)眼前;談到供應商,他憶起困境中的鼎力相助;說到客戶,他難忘每一份信任與托付。
在他眼中,生命里的每一次遇見都是命運的珍貴饋贈。如今,人到中年,他愈發(fā)懂得:所謂成功,不過是無數善意與支持堆疊而成的階梯。
這份源于歲月的感悟,讓他將感恩文化深深植入公司的企業(yè)文化之中。一個懂得感恩的企業(yè),贏得的是員工的忠誠、客戶的信賴與合作伙伴的支持,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,在時代浪潮中走得更穩(wěn)、更久遠。
因為感恩,所以知責。于建平懂得,最好的感恩,是將這份溫暖和善意傳遞下去,讓更多人遇見屬于自己的星光。
在繁忙的工作間隙,于建平帶領公司員工積極投身公益事業(yè)。他們一起對接了陜西安康一所小學的一個班級,為班級捐贈了圖書、設備和文具等物資,為孩子們創(chuàng)造了更好的學習條件。他們還為當地村民捐贈錢財,助力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。于建平希望通過自己和員工的實際行動,為社會增添一份溫暖,讓更多孩子遇見屬于自己的希望之光。
畢業(yè)20周年之際,于建平主動扛起籌備聚會的重任。為尋得每一位同學的蹤跡,他不放過任何線索,甚至輾轉求助公安部門,只為聚會時“一個都不能少”。在他鍥而不舍的努力下,畢業(yè)多年的同學們跨越山海,終于重聚一堂。聚會現(xiàn)場,他提議為母校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——一塊鐫刻著“因為有你,心存感恩”的“感恩石”。為尋覓這塊承載著全班心意的石頭,他踏遍常州夏溪花木市場的每一寸土地。當那塊體積龐大的石頭終于選定,他又馬不停蹄地協(xié)調運輸事宜,卡車轟鳴、吊車高舉,眾人齊心協(xié)力,感恩石終于被“馱進”了學校。
靜靜地放置在學校的感恩石
如今,這塊承載著于建平和同學們深深感恩之情的石頭,靜靜地放置在學校的北廣場,成為了校園網紅打卡點。它宛如一位無聲的使者,時刻告誡著每一位畢業(yè)生:要心懷感恩告別母校,胸懷大志融入社會。
時光從未沖淡于建平對母校的眷戀,反而讓這份情誼如陳釀的美酒般愈發(fā)醇厚綿長。
于建平所創(chuàng)建的江蘇暉朗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在企業(yè)簡介中,這樣向世人展示自己:這是一家專業(yè)提供光伏和儲能連接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(yè)。公司總部坐落于美麗富饒、交通便捷的江蘇省常州市,并且在鹽城、義烏和土耳其等光伏行業(yè)聚集地區(qū),設有生產基地,以便能夠更高效地就近服務當地客戶。
翻看企業(yè)簡介時,于建平的目光似乎望向了更遠的未來,他計劃中的下一個生產基地,或許會在充滿神秘與機遇的迪拜,或許會在擁有龐大市場潛力的印度,又或許會在科技發(fā)達的美國。只是對于未來,于建平依然會保持著永不止步的奮進姿態(tài),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“馬拉松”選手,向著更高的目標全力沖刺。
所屬二級學院:機械與交通學院
專業(yè):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(yè)
班級:911班
班主任:劉建明